推荐阅读
专题
 
当前位置: 教学质量 >>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 >> 正文

重庆工商大学2016-2017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018年04月28日 17:16  点击:[ ]

 

 

 

 

 

 

 

重庆工商大学2016-2017学年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二〇一七年十月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1

(一)学校概况..................................................... 1

(二)学校定位与办学指导思想........................................ 2

1.学校定位..................................................... 2

2.办学指导思想................................................. 2

(三)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 2

1.培养目标..................................................... 2

2.服务面向..................................................... 2

(四)本科专业设置情况.............................................. 2

(五)各类全日制在校学生情况及本科生所占比例......................... 2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3

(一)师资数量、结构及生师比........................................ 3

(二)师资培训与培养................................................ 3

(三)本科生主讲教师情况、教授承担本科课程情况....................... 3

(四)教学直接经费投入情况.......................................... 3

(五)教学用房、图书、设备、信息资源及其应用情况..................... 4

三、教学改革与建设.............................................. 4

(一)教学改革创新与本科教学工程.................................... 4

1.教学改革与创新................................................ 4

2.本科教学工程建设.............................................. 5

(二)专业建设..................................................... 5

(三)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 6

(四)课程建设..................................................... 6

(五)教材建设..................................................... 6

(六)实践教学..................................................... 7

(七)创新创业教育................................................. 7

(八)校园文化建设................................................. 8

(九)国际合作与交流................................................ 8

(十)日常教学管理................................................. 9


四、质量保障体系................................................ 9

(一)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落实情况...................................... 9

(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10

(三)本科教学督导与评估情况....................................... 11

五、学生学习效果............................................... 11

(一)学生学习满意度情况........................................... 11

(二)应届本科生毕业情况........................................... 12

(三)毕业生就业情况及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 12

(四)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情况....................................... 12

六、本科教育特色............................................... 13

(一)围绕学生成长成才,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13

(二)切实落实实践能力培养要求,不断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13

(三)强化协同育人与文化交融,持续推进本科教育国际化................. 13

七、需要解决的问题............................................. 14

(一)师资队伍数量需持续增加,优秀人才与带头人培养需加强............. 14

(二)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度需进一步提高.......................... 14

(三)在线课程建设相对滞后,优质课程资源建设、管理与运用机制需进一步完善 14

结束语....................................................... 15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一)学校概况

重庆工商大学是一所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工学、法学、理学、艺术学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具有鲜明财经特色的多科性大学。学校由中央和地方共建,以重庆市政府管理为主,被国家确定为“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提升计划”重点支持高校。

学校设有19个教学学院、76个本科专业,其中有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0个市级特色专业、5个市级特色学科专业群,1个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有1个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三峡库区百万移民安稳致富国家战略人才培养项目;有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等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MBA等5个专业硕士学位点,有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2个市级一流学科,应用经济学等10个市级重点一级学科。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30,300人,有教职工2,002人,其中专任教师1,329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649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1,070人,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26人,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人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人选、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高层次人才多人。

学校占地面积2,733.4亩,建筑面积96.03万平方米,是重庆市“园林式”单位和“文明单位”;现有固定资产总值40.36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48亿元;图书馆藏书272.67万册,中外文纸质期刊1,300种。拥有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经济管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环境与资源化学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平台。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项2,400余项。学校获得了教育部“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重庆市“大学生实践教育示范建设高校”等荣誉。

学校有国家智能制造服务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废油资源化技术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35个。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130余项,国家专利44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近160项。学校研制的TY-II透平油专用滤油机系列产品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部分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西部论坛》入选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重庆市政府按照“政产学研用”合作办学模式,批准在学校成立了重庆金融学院。学校与25个国家(地区)的74个知名高校(机构)建立了广泛深入的友好合作关系。

当前,正值学校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全校师生正努力进取,传承和弘扬“含弘自强、经邦济民”的工商精神,内涵发展,争创一流,为努力建设具有鲜明财经特色的全国知名高水平多科性大学而努力奋斗。

(二)学校定位与办学指导思想

1.学校定位

发展类型定位。办好教学型大学,到2020年,全面实现由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转型。

学科发展定位。以“双一流”国家战略为引领,瞄准学科发展国际前沿,面向国家、重庆市重大战略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强化财经优势,打造各学科集群品牌,建设经、管、文、工、法、理、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生态体系。

办学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体,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积极开展留学生教育,按需发展其他类型教育,构建多层次多类型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

2.办学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围绕提高质量,改革引领、内涵发展、强化特色,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学科建设为龙头,师资队伍为关键,教学科研并重,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引领文化传承创新,努力办人民满意大学,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

1.培养目标

坚持立德树人,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富有社会责任感、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

2.服务面向

立足重庆,面向全国,走向世界。

(四)本科专业设置情况

学校设有本科专业76个,其中经济学类专业11个,管理学类专业19个,工学类专业18个,文学类专业8个,法学类专业4个,理学类专业7个,艺术学类专业8个,教育学类专业1个,涵盖经济学、管理学、工学、文学、法学、理学、艺术学等8大学科门类

   。具体见附表2。

 

(五)各类全日制在校学生情况及本科生所占比例

目前学校全日制在校生共30,300名,其中全日制本科生28,534名,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为94.17%。

2016年,学校在31个省市及港澳台地区招生,共录取学生7,202人(含香港学生2人),其中普通类一本批次录取学生2,786人(含高水平运动员1人),二本批次录取学生3,445人,艺体类录取学生971人(含体育70人)。2016级新生上一本分数线4,045名,一本生源占比达到64.92%以上(不含艺体类学生)。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数量、结构及生师比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329人,生师比为20.52:1。专任教师中正高级职称206人,副高级职称443人,正副高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的48.83%。具有博士学位教师423人,占31.83%;硕士学位教师647人,占48.68%。学缘结构上,有136人毕业于我校,有1,103人毕业于外校(境内),有90人毕业于境外高校。年龄分布上,35岁及以下302人,36-45岁583人,46-55岁391人,56岁及以上53人。

(二)师资培训与培养

学校高度重视教师的培训与培养,积极开展了在职教师的学历教育25人次,新进教师上岗培训80人次,教师培训培养169人次,以及教师的出国访问交流等工作。着力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教师发展中心积极开展青年教师教学录像分析与指导;顺应新时代新要求,面向全校教师开展教学能力、微课设计与制作、在线学习课程建设与应用培训和教学主题研讨会等活动,夯实教学基本功和信息化教学能力,共有1,587人次参与。其中举办教学主题研讨会11次,教学技能培训17期。

(三)本科生主讲教师情况、教授承担本科课程情况

学校坚持教授深入教学一线为本科学生上课,为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以2016-2017学年为例,全校为本科生开设课程总门数为2,572门,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主讲本科课程1,413门,占总课程的54.94%,其中,教授主讲本科课程451门,占总课程的17.53%,副教授主讲本科课程956门,占总课程的37.17%。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占教授总数的89.73%,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占副教授总数的91.16%。大多数高级职称教师备课认真、教学效果好、师德高尚,成为中青年教师的榜样,为提升教学质量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

(四)教学直接经费投入情况

学校高度重视本科教学工作,在经费安排上优先保证本科教学,逐年加大本科教学经费的投入,做到预算到位、分配到位、使用到位的要求,2016年本科教育经费67,671.72万元,其中教学经费20,629.49万元,占教育经费的30.48%;本科教学经费17,964.53万元,占教育经费的26.55%;本科日常教学经费14,389.38万元,占本科教学经费的80.10%,本科生均教学日常运行费5,042.89元;实践实习教学经费投入1,682.79万元、大学生创新创业专门经费投入289.35万元。

(五)教学用房、图书、设备、信息资源及其应用情况

校园占地总面积为2,733.4亩,校舍建筑面积96.03万平方米,其中教学行政用房327,822.24平方米,生均教学行政用房10.82平方米。本科实验室建筑33,078.38平方米,生均实验用房1.16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48亿元,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0.76万元。2016年新增科研仪器设备值4,848.33万元。

现有包括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经济管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和环境与资源化学技术实验教学中心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在内的实验教学平台12个,专业实验室和基础实验室65个。2016-2017学年,全校实验室共计开出294门实验课程,实验项目1,782个,校内开放实验项目数601个,参与开放的学生人数32,227人次,累计开放人时数247,616;校外开放实验项目数17个,参与开放的学生人数111人次,累计开放人时数382。

图书馆馆藏纸质文献272.67万册,生均图书83.12册;电子图书总量109.54万册。在线学习平台教学资源总量达到3,781.6G,访问量达到了9,013.89万次。2016-2017学年有182名教师利用在线学习平台提供资源、开展线上学习活动辅助学生学习。

落实《重庆工商大学关于科研促进教学的若干意见》,逐步培养、提高学生科研兴趣与科研创新意识。学校拥有“智能制造服务国际科技合作基地”、“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废油资源化技术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电子商务及供应链系统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市高校网络舆情与思想动态研究咨政中心”等35个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为本科人才培养提供支撑。

建成统一信息门户、身份认证、财务平台、短信和数据交换平台等8个公共基础平台和42个业务系统,基本实现教学管理与办公信息化。

三、教学改革与建设

(一)教学改革创新与本科教学工程

1.教学改革与创新

学校进一步加大了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力度:一是全面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我校按照培养具有较强的实践与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的需要,对2016级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全面的修订,按照四年一轮的周期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较大的修订和完善。适当压缩了总学分,在学分结构和课程设置上力求为学生的自主选择提供可能,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与发展;全程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健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强化创新创业实践。二是结合特色加强本科专业整改。制定《重庆工商大学“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确立了“优化结构、强化特色、动态评估、整体提高”的专业建设思路,各二级学院根据学校的专业建设规划,结合学院实际制定了本学院的专业发展规划,狠抓落实,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2016年,我校各本科专业结合专业特色,根据专家评估意见和建议,进行全面的整改,进一步凸显专业特色,增强专业活力,提升专业质量,不断夯实了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基础。三是制定《重庆工商大学“十三五”课程建设规划》,全面启动了课程改革建设工作,推动我校各专业主要课程改革与升级,建成一批各级各类精品课程、视频公开课、资源共享课、教学资源建设项目等优质课程资源。

2.本科教学工程建设

本科教学工程建设一直是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2016-2017学年,我校继续加强特色专业和特色学科专业群的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效。

到目前为止,我校共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市级特色专业、市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三特行动计划”特色专业等项目共计3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1个,市级实验(实训)教学示范中心7个;市级教学团队10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市级精品课程23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市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6门、市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0门、市级精品视频公开课8门;市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7个(具体见附表3—11)。

(二)专业建设

2016~2017学年,学校在专业建设上坚持特色发展、内涵发展、与产业对接发展,在对所有专业进行全面评估的基础上,根据专家意见进行整改,加强引导和督促,不断提升专业建设质量。学校结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不断调整本科专业的规模、结构,进一步构建了“四年一普评,一年一登记”的动态专业评估机制。学校在各种专业建设资源投入上坚持向特色和优势专业倾斜,2016-2017学年,重点结合区域经济加强了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学范式等方面的改革,进一步丰富了专业内涵,凸显了专业特色,为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2016年新增重庆市“三特行动计划”特色专业建设项目5个,市级“三特行动计划”特色专业总数已经达到17个;2017年上半年新增重庆市 “三特行动计划”特色学科专业群建设项目2个,特色学科专业群达到5个,在重庆市市属高校中居于前列。

(三)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

2016年,根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人才培养方案再次进行了全面的修订,有如下特点:一是优化了通识教育课程、大类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体系,强化了专业核心课体系,更加符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二是适当压缩学分,扩大自主学习空间,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增加了讨论课、在线课程要求,设置了创新创业实践学分的具体要求,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三是打通了通识选修课、专业拓展课、高水平实践成果之间的界限。通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促使人才培养更加紧密结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更好地适应和支撑了区域产业发展的需要。

 

(四)课程建设

以2016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为基础,构建了通识教育课程、大类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体系,在通识教育和大类基础课程的基础上,强化专业能力导向和“互联网+”思维,精心设计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夯实专业基础,增强专业厚度。将课程教学学时分解为讲授、讨论、课内实践、在线学习等环节,引导教师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积极开展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试改革,2016年建成了47门在线学习平台课程教学资源建设项目。

2016年9月,我校虚拟仿真实验课程建设成果“‘专业群导航+020协同’的经济管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获全国“2016年高等学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建设成果奖”二等奖(全国所有学科共入围成果80项,经管类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成果共评出一、二、三等奖6项 )。2017年,根据《重庆工商大学“十三五”本科教学课程建设规划》,适应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学习要求多元化的需求,学校全面启动了课程改革与教学资源建设专项工作,首批立项资助建设101门课程改革建设项目和61门在线学习平台课程教学资源建设项目,力争建成一批优质示范课程,推动我校各专业主要课程开展教学改革,促进我校课程教学质量实现质的飞跃。

(五)教材建设

不断加强教材建设和规范化管理,重点关注教材进课堂的使用情况。按照教育部、学校的相关文件精神,要求选用的教材应与该门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和作用相适应,必须符合专业培养要求和课程教学大纲要求,能反映学科、课程发展新成果。重视“马工程”重点教材选用及使用情况,对其他教材选用要求坚持先进性和适用性原则,优先选用近三年出版的新教材、国家级、市级规划或优秀教材、教育部推荐教材、统编教材、“十二五”规划(或立项)教材。资助本校教师自编教材,2016年有10种自编教材获得资助。目前共出版“经济管理实验实训系列教材”33本。

(六)实践教学

学校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强化实验、实训、实习、实践、实务等“五实”育人工作,构建了“目标明确、全过程贯穿、全空间(一、二课堂)覆盖”的多层次实践教学育人体系,积极拓宽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渠道,不断加强与社会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政产学研合作共建实践教育基地。在经济学院和重庆商社集团建设的国家级经济学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商务策划学院和太极集团、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和希尔顿酒店管理公司建设的2个管理学市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带动下,各学院新增了一批实习、实践(训)基地,能满足学生实习实践需求。

到目前为止,学校已建成“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 、“经济管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环境与资源化学技术实验教学中心”等12个实验教学中心。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涵盖经、管、文、工、法、理、艺等学科,支撑了相关学科的协调发展。

学校以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中心,构建了以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导向的多层次全方位学科竞赛体系,并以校、院两级的专项资金作为保障,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活动。本学年,学校有1,000余人次获省部级以上学科竞赛奖励,学校每年投入300万左右,资助上百种学科竞赛。

 

(七)创新创业教育

学校构建了较完善的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包括创新创业知识教育、创新创业模拟训练、创业孵化园和创业实践活动等四个层次。学校每年均投入25万元资金资助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年均资助150项)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每年6个国家级项目和24个重庆市级项目), 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践。

学校把“树立创新创业理念——建立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知识储备——创新创业方法技能获得——创新创业实践活动验证”作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逻辑主线,“五个课堂”协同培养,形成覆盖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创新创业培养体系。以“五个课堂”的改革实践,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教法改革、实践实训、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和条件保障等体系建设,成效如下:1、第一二课堂紧密结合,强化学生全面素质培养,把创意、创新、创业教育落到实处。从通识教育、学科基础教育、专业教育、专业拓展教育、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贯穿学生四年学习全过程。第二课堂对接第一课堂,开展了模拟式、实操式、仿真式、全真式等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训练与实践。2、统筹建设实践和实习基地,建好第三课堂,让学生感受真实世界,在实习实践中增强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真实的实践训练引起学生极大兴趣,仅2016年,成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联盟、财会研究会、营销策划研究会、蓝图software 等24个学生社团。学校完善了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学分认定及管理办法,自2016级起要求在校学生应获得2个创新创业实践学分,超过2学分的可冲抵通识任选课或专业拓展课学分(不超过10学分)。3、注重第四课堂建设。依托在线课程,推动MOOC、SPOC课程建设,实现新技术在教与学上的推广应用。4、打造成长社区,完善第五课堂。学校设有校友会办公室,校友会咖啡吧,通过校友会牵线搭桥,长期聘请创业、投资、金融、会计师、工程师、系统架构师等企业家、合伙人及行业专家。学校创新创业导师库有350名专兼职导师,其中校外导师266名,占比76%。

(八)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坚持环境育人、文化育人理念,着力培育校园文化。以“含弘自强、经邦济民”的重庆工商大学精神为核心,用先进的校园文化熏陶、引导、鼓舞师生,坚持依法治校,积极完善学校现代大学制度体系,颁布修订后的《重庆工商大学章程》。学校以“立德树人”为导向,通过隆重举办“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进行“校长奖学金”和“感动校园人物”评选表彰,开展 “大学生文明修身行动”、辅导员家访、优秀毕业生先进事迹宣讲团选拔和宣讲,建设运行“义工志愿者协会”、“市民学校”、“党员服务站”、“小红帽党建基地”等项目、团队,并通过高雅艺术进校园、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系列活动等校园品牌活动,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构建平安和谐校园为重点,完善了校园VIS导视系统的设计制作安装工作,规划建设了一批校园人文景观和文化设施,形成了一批高质量校园文化雕塑作品、文化艺术墙和休读点,获评重庆市“十佳园林式”单位和“文明单位”。学校设立网络工作部,完善了网络文化管理制度与队伍建设,完成了官网升级改版和迁站工作,构建了以学校“官微”“官博”和“手机报”为主干的学校“双微圈层矩阵”,积极打造安全健康、理性向上的网络阵地与网络文化。学校先后2次获得教育部校园文化建设成果二等奖。

(九)国际合作与交流

学校积极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一是继续加强与国外知名大学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我校两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国际商学院和现代国际设计艺术分院与法国图卢兹一大、加拿大蒙特利尔高等商学院等10余所欧美著名高校开展了合作;二是与国(境)外行业机构合作培养国际化人才。近年来,学校与国(境)外教育投资机构KAPLAN等公司联合打造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ACCA)、英国皇家特许管理会计师(CIMA)、美国特许金融分析师(CFA)等专业人才培养实验班。三是积极拓展国际合作平台,加入国际高校联盟。2017年,我校成为“一带一路”中波大学联盟的加盟院校,开拓了和波兰及中东欧大学的全面合作与交流。四是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荷兰、波兰、香港等25个国家和地区的74所高校(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构建起了包括学生互换、教师互访、国际科技合作、海外智力引进等全方位多层次的国际化合作办学体系。

2016-2017学年较上一学年相比,合作项目增加了5项,派出234名在校本科生赴国(境)外攻读学位,参加交换学习、文化体验、交流、实习等项目,较去年增长了17%,涉及学生受益面不断扩大。学校还接收了来自美国、加拿大、法国、英国、德国、荷兰、日本、泰国等25个国家的长短期来华留学生共计273名。

(十)日常教学管理

学校高度重视日常教学管理。一是认真组织排课、选课工作。学校精心设置本科教学任务安排流程,完成全校3,000余门次课程的排课工作。合理设计选课环节,按校区、年级和学院分阶段选课,提高学生选课效率,顺利实施共计约60万人次学生选课工作。二是完善了学分制条件下学业警示制度与落实机制。与学生处配合,加强了对二次学业警示学生的关心和帮扶,形成了学院院长、分管教学院长、分管学生工作书记和学生所在班级辅导员两个系统整合工作落实机制和二次学业警示学生座谈会制度,有效地避免了学生学业管理不适的问题,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三是严格教学调停课制度。学校在校内通报各学院每学期调停课情况,并把调停课数量作为学院年度考核指标之一。四是建立日常教学运行保障机制。学校实行课堂教学秩序检查制度,公布教学服务电话和邮箱,并通过专项和随机相结合的巡课检查方式,及时发现并解决教学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保障教学正常运行。五是狠抓考试管理工作。考试内容注重能力的考察,形式上注重教考分离。完善了考试违规处理机制,对考试过程中学生违纪和教师监考失职行为进行快速处理,严肃了考风考纪,营造了更加公平、公正的考试环境,促进了考风和学风建设。六是规范成绩管理工作。学校从成绩的评定、报送、复核、存档以及责任等方面严格规范成绩管理的相关工作,切实维护成绩的公平与公正性。

四、质量保障体系

(一)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落实情况

学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理念,学校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定期研究本科教学工作,围绕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解决专业设置、教育教学改革、教学条件改善、教学奖惩、优秀教师引进、教学质量评估与监控等教学问题。建立了校领导联系学院,深入课堂听课等制度,每学期召开一线教师、学生、民主党派、工会、教代会代表座谈会,听取各方对本科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学校始终坚持并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十三五”规划指出“学校所有工作必须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确保各种资源配置更加有效地服务于这个根本任务”;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学校“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学工作为核心,持续深入开展校、院、系三个层面的教育教学改革思想大讨论,集思广益、凝聚智慧、达成共识。在职称评审、绩效奖励、培训研修等向一线教师倾斜。通过政策激励、榜样示范和媒体宣传,向全校师生宣传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先进典型等,营造良好氛围。学校为充实教师队伍,实施青年人才培养计划,提升水平,拓展视野;响应“双一流”战略,实施“高峰高原”战略,重点支持各类型教学、创新团队建设。通过多样化举措,提升了师资队伍建设水平,有力保障教学质量。

学校通过规划、计划、制度、过程管理、目标考核、奖惩、舆论宣传等方式,从认识上、实践中不断强化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基和核心的意识,教师队伍在人才培养第一线充当主力军,管理与服务队伍贴近人才培养第一线,保障人才培养多方面需求,全校上下达成高度共识,在人才培养的实践中营造了以人才培养成绩好为荣,以解决教学问题为荣的良好氛围,人才培养为中心的立体综合服务体系已经形成。

(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学校坚持“质量立校”的办学理念,牢牢抓住教学质量生命线,在不断优化和创新教学管理体制的同时,坚持“全方位、全过程、循环闭合、持续改进”,不断完善校、院两级教学质量保障工作,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质量保障体系。该体系由教学决策、咨询指导、指挥管理、信息反馈、分析与评价、条件与资源保障、宣传教育等7个子系统组成。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7个子系统目标导向、分工明确、整分有度、运行有序、多元协作、统筹协调,形成循环闭合管理结构体系的运行模式,确保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实现学校教学工作总目标。

学校优化了校院两级质量保障组织,组织的核心是直接从事教学管理与质量保障的校院两级日常教学管理组织体系,主要包括校长办公会、校长、主管教学副校长、教务处、评估办、实验教学中心、教师发展中心、各学院、学生教学信息反馈组织等。组织的监督监控、决策咨询指导系统由从事教学管理与质量保障的指导、咨询、督导督察专家构成,主要包括校院两级教学指导委员会、实验教学指导委员会、两级督导督察委员会、高教研究所等。两级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对重大、重要的教学问题开展研讨、咨询、指导;两级督导督察委员会,对日常教学各个重要环节进行督导、督察;学生教学信息反馈组织,主要是对班级教学秩序、教学问题实行常规的实时信息反馈。其他组织配合学校教学核心工作系统、咨询指导系统,开展配套支持教学的各项工作。

(三)本科教学督导与评估情况

继续加强了对课堂教学的常态监控,对学生评教成绩靠后的68名教师,有针对性的帮助促进教师提升课堂教学水平。深入开展日常教学质量监控,本学年共听课指导教师567人次。坚持开展教学秩序检查、期中教学检查、期末考试巡查、毕业答辩巡查等常规教学检查工作以及评学工作。任课教师评学课程共3,911门次,督导评学课程213门次。组织了4项专项督察:开展了2016届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专项检查,开展了2017届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选题专项检查,开展了教学要件专项检查,督查教案237份、课件238份,对471门次课程试卷进行了专项检查。

按照《重庆工商大学教师教学奖评选办法(试行)》,学校于2016年10月启动“教师教学奖”评选工作,经学院考查、推荐提名,材料初审、公示,评委初评,获奖候选人答辩,网上投票,评委复评,评选出15名教师获得“教师教学奖”:2名教学名师、8名教学标兵、5名教学新星,激励教学业绩突出的教师。

五、学生学习效果

(一)学生学习满意度情况

学校每学期均组织了学生对任课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网络评教。学生评教重点关注“学生的学”,评教指标体系分为理论课、实验/实训课、体育课、外语/双语课等4种类型,分别从教师关爱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品行、学生学习收获等5项指标进行评价,各项指标对应5个等级:非常满意、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非常不满意。学生可以对课堂教学发表开放性的意见和建议。通过组织学生评教、评课程,促进了师生交流,教师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促进本科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

2015年9月,启动了学生对课程满意度的评价工作,学生网上评教和课程评价完成后,由系统自动统计分数,学生也可以对课堂教学发表开放性的意见和建议。通过组织学生评教、评课程,促进了师生交流,帮助教师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促进本科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课程满意度平均分达88.6分。
2016-2017学年学生参评率达95.32%,学生对我校开设课程的满意度评价平均分为88.6分,评教课程5,153门次,被评教师5,153人次,全校评教平均成绩为89.5分,其中90分及以上2,313人次,占44.89%,75-90分2,840人次,占55.11%。

据重庆市教育评估院调查显示,我校毕业生的自我学习与成才收获大、满意度较高。2014届毕业生自我学习与成才的满意度为75.2%,与全市同类高校比例持平。毕业生自我学习与成才满意度在70%以上的专业有64个。其中,市场营销、摄影和信息与计算机科学专业毕业生自我学习与成才满意度位于前三,分别是85.0%、83.3%和82.5%。21个专业的毕业生自我学习与成才满意度高于全市同类专业同类比例。2015届,毕业生自我学习与成才的满意度有较大提高,达到87.3%,2016届为86.3%,基本保持稳定。在人文素养、基本科学素养和政治素养中,毕业生对自己“人文素养”感到最满意。

(二)应届本科生毕业情况

2017届本科学生毕业率为92.46%,应届本科毕业生学位授予率为92.14%。2017届毕业生体质测试达标率为93.44%。2017年学校考取研究生人数为533人(含考取国外研究生人数),占毕业本科生比例的7.44%。环境与资源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学生升研比例分别达20.1%、15.6%。

(三)毕业生就业情况及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

我校2017届本科毕业生7,245人。截至2017年8月底,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1.40%。学校积极开拓就业市场,提供充足岗位,全方位启动帮扶,继续打造一站式就业服务平台,畅通信息传递渠道。2016届毕业生中留在重庆工作的比例为67.5%,结合生源数据看,毕业生在渝流向为“净流入”,到企业工作的学生仍然是就业的主体,占75.94%,进入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比例与2015年持平,出国、出境的学生人数为285人,占毕业生人数的3.78%。就业行业主要集中在金融业、文化业、制造业、批发零售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根据第三方机构调查显示,我校2016届本科毕业生对就职岗位的满意程度为86.3%。

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在专业知识、综合素质、职业素养等方面均有正面的评价,均能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认为我校毕业生工作态度好、责任心强,能够较好地胜任本职工作需要。55.13%的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毕业生表现 “很满意”,26.26% 的用人单位表示“满意”。

(四)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情况

2016年,学校47名学生获得国家奖学金,863名学生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学校高度重视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始终把开展专业技能竞赛作为推动学校培养优秀本科人才的重要措施,积极组织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各类竞赛活动。各类学科竞赛成绩明显提高,在各级各类比赛中我校学生共有1,056人次获省部级(赛区)及以上奖励,而在学校级别资助的共计投入约180余万元资金资助和奖励了23种学科竞赛活动,共获国家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11项,二等奖36项,三等奖25项;省部级(赛区)特等奖2项,一等奖45项,二等奖103项,三等奖89项。

六、本科教育特色

(一)围绕学生成长成才,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一是在课程体系中注重个性化导向。学校鼓励各专业增加选修课比例,给学生更多自主选择的空间。二是打通学科专业选修通道。在2016级人才培养方案中打通学科专业之间的选修通道,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发展要求,进行跨学科专业进行选课,获得的学分可以冲抵本专业的选修课学分,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三是积极推进课程教学范式改革,培养个性化人才。学校启动大规模课程建设,鼓励教师积极开展启发式、案例式、项目式、研讨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推行混合式、翻转式、对分课堂式等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探究式、自主式、合作式学习方式的形成,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推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二)切实落实实践能力培养要求,不断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一是以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坚持知识活用和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树立创新创业理念——建立创新创业意识——知识素质的学习储备——创新创业方法技能的获得——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为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逻辑主线,初步形成了覆盖培养全过程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二是构建了涵盖一二课堂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从通识教育、学科基础教育、专业教育、专业拓展教育、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贯穿学生四年学习全过程。如通识教育主要是创新创业文化基础知识支撑体系+《创业学》教育等。举办了两期“大学生创业仿真与小微企业成长”实验班并开展创业项目路演。组织了“创业模拟大赛”、“投资理财模拟大赛”等竞赛。三是加强与产业界的合作,聘请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或有过创业挫折的人士、社会各界专家学者及政府官员(包括科研类、经管类法律类等)作为兼职教师,实现学校与社会资源的整合,初步建立了一支专兼结合、层次类别齐全的高素质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四是建立校外创业孵化基地,多方联动设立创业投资基金。近年来,学校与江北区、南岸区、九龙坡区联动,联合COSMO、猪八戒网、巨蟹、享宏、特斯联、等几十家单位进行资源对接、项目对接、业务对接,共建校外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

(三)强化协同育人与文化交融,持续推进本科教育国际化

学校在对外合作办学已经取得的经验和现有国际合作办学项目的基础上,鼓励有条件的学院与高等教育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知名高校进行合作办学,2016~2017学年,我校与国(境)外友校开展学位互授联授、学分互认项目达18项。学校继续与国(境)外教育投资机构KAPLAN等公司联合培养国际化人才,开设ACCA(英国特许会计师)、 CIMA(英国皇家特许管理会计师), CFA(美国特许金融分析师)等专业人才培养项目班,学生的课程合格率、考证通过率均位列全国前列。

学校利用“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综合奖补”资金建立激励机制,2016年组织合作项目20余个,选拔派出234名学生赴国(境)外参加长短期交换学习、短期文化体验、专业课程学习、企业实习实训、国际比赛等,对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起到了积极作用。

七、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师资队伍数量需持续增加,优秀人才与带头人培养需加强

经过多年的奋斗和发展,师资队伍得到了大大加强,但是,从发展的角度看,师资队伍的数量仍需增加,结构仍需优化。特别是一些热门专业,社会与学校争人才的态势没有改变,西部高校博士层面的优秀人才引进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急需培养中青年骨干。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必须加速引进、培养优秀人才,特别是带头人的培养更为迫切。

(二)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度需进一步提高

尽管创新创业教育已经全程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第一课堂的创业教育全面得到加强,成立了创业学院,整合了学校创业教育、创业实践平台,多部门参与创业教育、指导服务创业实践的格局已经形成,但是,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实验)教学环节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结合还不够深入,学生的创业意识、迫切度还不够高,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度仍然需要进一步提高。

(三)在线课程建设相对滞后,优质课程资源建设、管理与运用机制需进一步完善

 

尽管学校投入资金,大力开展了课程改革与立项建设、在线课程网络教学资源立项建设,但是由于需要一定的建设周期,基础偏弱,以下问题急需得到解决:一是在线课程建设投入偏少、建设滞后,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二是优质课程资源总量偏少,课程资源覆盖面不够,利用率偏低。三是支持在线课程建设、管理、运行的机制不够完善。

 

结束语

2016~2017学年是“十三五”发展规划的加力之年,在学校党委与行政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全校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取得了新的进步、新的发展。学校将继续坚持“特色发展、内涵发展、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不断完善和营造领导重视教学、教师热爱教学、科研促进教学、经费保证教学、管理服务教学的科学机制和良好氛围,为“把学校建成整体办学实力位居中西部同类型高校前列”的目标而努力奋斗,为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贡献!


附表1:

支撑数据指标一览表

指标项

学校填报状态数据库数据

本科生人数(人)

28,534

折合学生数注4(人)

32,802.3

全日制在校生数注5(人)

30,300

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

94.17

专任教师数量(人)

1,329

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比例(%)

48.83

本科专业总数(个)

76

生师比

20.52

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万元)

0.76

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万元)

4,848.33

生均纸质图书(册)

83.12

电子图书总数(册)

1,095,407

电子期刊、图书等数据库(个)

53

生均教学行政用房(平方米)

10.82

生均实验室面积(平方米)

1.16

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元)

5,042.89

本科专项教学经费(万元)

3,575.16

生均本科实验经费(元)

266.24

全校开设课程总门数(门)

2,572

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占教授总数的比例(%)

89.73

教授授本科课程占总课程数的比例(%)

17.53

应届本科生毕业率(%)

92.46

应届本科生学位授予率(%)

92.14

应届本科生就业率(%)

91.40

体质测试达标率(%)

93.44

 

附表2:

普通本科专业设置情况一览表

(截止20176月)

序号

学位授予门类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1

经济学15.07%

020101

经济学

2

020102

经济统计学

3

020201K

财政学

4

020202

税收学

5

020301K

金融学

6

020302

金融工程

7

020303

保险学

8

020304

投资学

9

020305T

金融数学

10

020401

国际经济与贸易

11

020402

贸易经济

12

法学5.5%

030101K

法学

13

030102T

知识产权

14

030301

社会学

15

030302

社会工作

16

教育学1.36%

040201

体育教育

17

文学10.39%

050101

汉语言文学

18

050201

英语

19

050204

法语

20

050262

商务英语

21

050301

新闻学

22

050306T

网络与新媒体

23

050302

广播电视学

24

050303

广告学

25

理学9.59%

070101

数学与应用数学

26

070102

信息与计算科学

27

070202

应用物理学

28

070502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

29

070503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30

071201

统计学

31

071202

应用统计学

32

工学 23.29%

070302

应用化学

33

080202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34

080204

机械电子工程

35

080205

工业设计

36

080208

汽车服务工程

37

080301

测控技术与仪器

38

080401

材料科学与工程

39

080701

电子信息工程

40

080801

自动化

41

080802T

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

42

08090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43

080905

物联网工程

44

081301

化学工程与工艺

45

081302

制药工程

46

081702

包装工程

47

082502

环境工程

48

082701

食品科学与工程

49

083001

生物工程

50

管理学23.29%

120102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51

120103

工程管理

52

120201K

工商管理

53

120202

市场营销

54

120203K

会计学

55

120204

财务管理

56

120205

国际商务

57

120206

人力资源管理

58

120207

审计学

59

120208

资产评估

60

120401

公共事业管理

61

120403

劳动与社会保障

62

120404

土地资源管理

63

120405

城市管理

64

120601

物流管理

65

120801

电子商务

66

120901K

旅游管理

67

120902

酒店管理

68

120903

会展经济与管理

69

艺术学10.96%

130305

广播电视编导

70

130310

动画

71

130311T

影视摄影与制作

72

130404

摄影

73

130502

视觉传达设计

74

130503

环境设计

75

130504

产品设计

76

130505

服装与服饰设计

 


附表3:               

特色专业建设情况表

序号

专业名称

备  注

1

经济学

国家级特色专业

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2

国际经济与贸易

国家级特色专业

3

市场营销

国家级特色专业

4

会计学

国家级特色专业

5

统计学

市级特色专业

6

工商管理

市级特色专业

7

贸易经济

市级特色专业

8

应用化学

市级特色专业

9

人力资源管理

市级特色专业

10

化学工程与工艺

市级特色专业

11

财务管理

市级特色专业

12

社会工作

市级特色专业

13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校级特色专业

14

工程管理

校级特色专业

15

物流管理

校级特色专业

16

金融学

校级特色专业


附表4:

市级“三特行动计划”特色专业建设情况

序号

专业名称

1

经济学

2

贸易经济

3

市场营销

4

会计学

5

应用化学

6

环境工程

7

工商管理

8

国际经济与贸易

9

社会工作

10

财务管理

11

广告学

12

广播电视学

13

审计学

14

金融学

15

物流管理

16

劳动与社会保障

17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附表5:

市级“三特行动计划”特色学科专业群建设项目

序号

特色学科专业群项目名称

1

经济学

2

工商管理

3

环境与资源化学

4

智能制造与服务

5

社会学

 

 

附表6:

教学团队建设情况

序号

团队名称

备注

1

经济学专业教学团队

市级

2

会计教研室教学团队

市级

3

经济管理实验教学团队

市级

4

《西方经济学》教学团队

市级

5

《排球》教学团队

市级

6

会计学专业教学团队

市级

7

贸易经济教学团队

市级

8

市场营销专业教学团队

市级

9

《化工原理》教学团队

市级

10

《管理学》(实验)教学团队

市级

1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研室团队

校级

12

经济数学基础教学团队

校级

13

财政学专业教学团队

校级

14

统计学专业教学团队

校级

15

中国古代文学教研室

校级

16

应用化学专业教学团队

校级

17

《数据结构与算法分析》团队

校级

18

大学文科计算机教学团队

校级

19

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团队

校级

20

《大学英语》教学团队

校级

21

《物流学概论》教学团队

校级

22

《财务管理学》教学团队

校级

23

《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团队

校级


附表7:

国家级、市级精品课程一览表

序号

课程名称

备注

1

区域经济学

国家级

2

西方经济学

市级

3

国际经济学

市级

4

零售学

市级

5

贸易经济学

市级

6

会计学原理

市级

7

财务管理学

市级

8

中级财务会计学

市级

9

经济数学基础

市级

10

统计学

市级

11

数学模型与数学实验

市级

12

管理学

市级

13

企业战略管理

市级

14

管理信息系统

市级

15

市场营销学

市级

16

商务策划原理

市级

17

化工原理

市级

18

化学与社会

市级

19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市级

20

大学英语

市级

21

金融学

市级

22

广告学

市级

23

旅游规划与开发

市级

 


附表8:

市级公开课、共享课建设情况一览表

序号

课程名称

备注

1

中华智慧

精品视频公开课

2

住宅经济学

3

孙子兵法

4

做好研究,写好论文--掌握科学的社会研究方法

5

人力资源管理:赢得竞争优势

6

媒介文学与媒介素养

7

成就财富梦想之道

8

重庆味道

9

金融学

精品资源共享课

 

10

市场营销学

11

广告学

12

会计学原理

13

管理学

14

统计学

15

零售学

16

化学与社会

17

数学模型与数学实验

18

旅游规划与开发

 

 

 


附表9:

校级精品课程一览表

序号

课程名称

1

高等数学

2

中国古代文学

3

民法

4

分析化学

5

数据库原理

6

金融学

7

保险学原理

8

房地产经营管理

9

物流管理

10

会计学

11

大学语文

12

现代汉语

13

知识产权法

14

经济法

15

大学物理

16

高等代数

17

工程图学

18

物理化学

19

程序设计基础

20

国际贸易实务

21

财产保险

22

市场营销策划与实务

23

组织行为学

24

前厅与客房管理

25

管理会计

26

大学计算机基础

27

数据结构

28

国际金融

29

管理学实验

30

连锁经营管理

31

基础化学实验

32

“3S”与区域经济分析综合实训

33

新闻采访与写作

34

刑事诉讼法

35

高级财务会计学

36

标志与企业形象设计

37

国际市场营销学

38

机械原理

39

旅游学概论

4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41

民族传统体育学

42

英汉翻译

43

社会保险学

 

 

附表10:

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情况表

序号

课程名称

备注

1

外汇市场与外汇理论

国家级

2

世界贸易组织

国家级

3

旅游学概论

市  级

4

国际经济学

市  级

5

国际结算

市  级

6

国际商法

市  级

7

国际金融

校  级

8

基因工程

校  级

9

通信原理

校  级


附表11: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一览表

序号

名称

备注

1

国际化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

市级

2

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

市级

3

具有企业家精神和潜质的高素质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

市级

4

“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旅游管理“前店后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

市级

5

适应内陆开放高地的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市级

6

具有财经特色的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市级

7

职业能力导向的高素质应用技术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市级

8

创意与实践人才培养创新试验区

校级

9

创业驱动的应用型工商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

校级

10

基于政产学研协同的现代商贸流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校级

11

适应长江上游金融中心建设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校级

12

影视动画设计制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校级

13

具有经济管理素质的应用数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校级

14

具有“完整包装解决技术”知识的包装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校级

 

附表12:

实验教学中心基本情况

序号

实验教学中心及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名称

备注

1

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

2

电子信息与控制技术实验教学中心

市级

3

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中心

市级

4

计算机应用实验教学中心

5

环境与资源化学技术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

6

设计艺术实验教学中心

市级

7

机械基础实验教学中心

市级

8

应用技术实训与创业中心

市级

9

物理实验教学中心

校级

10

传媒技术实验教学中心

校级

11

语言实验教学中心

校级

12

工程训练中心

校级

 


附表13:

 

各学科大类实践(实验)课程(环节)情况

学科大类

实践教学环节学分

实验实训学分

总学分

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比例

经济

21.18

9.73

162

19.08%

管理

26.55

10.93

162

23.13%

文学类(非外类)

26.6

15.4

162

25.93%

外国语言文学类

24.33

10

167

20.56%

工学类

31.33

12.87

167

26.47%

法学类

26

11.75

162

23.30%

理学类

22

11.6

162

20.74%

艺术

35.21

34.93

172

40.78%

教育

27.5

23

162

31.17%

 

 

上一条:关于召开2018年“全国高等教育满意度调查”工作布置会的通知 下一条:关于反馈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学生评教情况的通知

关闭